釋教善本巖尊奉三寶佛

 

 

1. 南無釋迦牟尼佛

 

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餘年前的四月八日,降誕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羅衛國(今尼泊爾南方),取名悉達多,父親淨飯王,母親摩耶夫人。太子誕生後七天,聖母摩耶夫人往生,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。太子天資聰穎,從小通達五明、四吠陀。成年後,娶耶輸陀羅為妃,不久生下羅睺羅,後來成為佛教第一位沙彌。

 

悉達多太子雖然出身貴族,但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,四姓階級的不平等,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,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,人生的無常,於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。期間雖經淨飯王百般勸阻,終究無法滿足其「人生沒有衰老的現象、沒有疾病的痛苦、沒有死亡的恐怖、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減」等四個希望,於是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,夜出宮門,開始十二年的修道生活。其中雪山六年的苦行,每日只食一麻一麥,但苦行終究未能令他開悟。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,於是捨棄無謂的苦行,走過尼連禪河,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後,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,立誓「不成正覺,不離此座」。於此通過重重考驗,一一降服蘊魔、煩惱魔、死魔、天魔等內外魔障後,徹見自己本來面目,止息一切妄想無明,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,夜睹明星,正觀緣起法而成正覺。

 

成道後的佛陀,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,三轉四諦法輪,度憍陳如等五比丘,從此佛法僧三寶具足,佛教僧團因而建立。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在弘化的生涯裡,宣說《阿含經》十二年、《方等經》八年、《般若經》二十二年、《法華經》和《涅槃經》共八年。 

 

佛陀對弟子的教化,善於觀機逗教,應病予藥,對執空者說有,對執有者說空。佛陀對於能夠依教奉行的弟子,耐心給予調教;對於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,也方便加以攝受;對於懈怠不知精進的弟子,激勵他上進;對於過分剛猛的弟子,則教以緩和。佛陀對弟子的愛護是無微不至的,佛陀所教化的對象,則不分貴賤貧富、種族信仰等,例如度拜火教外道優樓頻羅迦葉三兄弟,以及外道領袖舍利弗、目犍連皈信佛教。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、波斯匿王等各國國王,及王妃韋提希夫人、末利夫人,也有低下階層的蓮花色、摩登伽等。佛陀度阿那律、難陀、阿難陀諸王子出家,也不捨棄理髮匠優波離及擔糞的尼提。總而言之,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,以法領眾,以智教眾,以法養眾。

 

佛陀一生弘化、度眾無數,但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種的災難。根據《佛說興起行經》記載,佛陀歷經孫陀利謗佛、戰遮女繫盆誣陷、奢彌跋謗佛,以及被木槍刺腳、被擲石出血、食馬麥、受苦行、患頭痛、患背痛、患骨節疼痛等十次災難。其實佛陀的真身是法身,法身無有生滅,佛陀為了度眾,才應現這些災難,主要是為讓眾生明瞭業報不失,令生怖畏之心,不再留戀有為色身,而能斷惡行善,獲證永恆法身。 

 

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到了八十歲仍然孜孜不倦,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;臨入涅槃之際,仍然不捨任何眾生,接受一位一百餘歲的外道須跋陀羅,成為最後的弟子。佛陀進入涅槃,雖然令弟子們悲痛不已,但是誠如佛陀的教言所說:「要佛陀永久住於世間,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則。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現者,不能違背法性。」佛陀開示弟子說:「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,即使我活了千萬年,於汝何用?如果你們能依教奉行,亦如我永久住世。你們要堅定信仰,皈依法,依法而行,不皈依其他;你們要精進修學聖道,解脫煩惱,住心不亂,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。」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,因為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,合會必然有別離,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。

 

佛陀最後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問題,告訴弟子:以戒為師、以四念處安住、以默擯之調伏惡人、在一切經首安立「如是我聞」令人起信。佛陀並再次叮嚀弟子,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、悟處、說法處、涅槃處。最要緊的是,要身常行慈、口常行慈、意常行慈。《節錄參考-佛學文庫》

 

2.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

 

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的一個世間,是妙喜國的國王——世饒王。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,他的悟性也很強,佛講的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。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,並放棄了王位,出家為僧,法號法藏比丘。

 

他認為人在世間,苦海無邊,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。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。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慾惡欲所致,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「穢土」。再說還有輪迴之苦。他想,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,在那個世界裡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慾、惡念,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。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。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。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(既我們的生存環境)。他想,如果在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、寒暑、陰晴的變化,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,心地清淨平等,也沒有輪迴的世界,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。

 

從此他發下四十八個大願,一定要成就這樣一個世界。要知道他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比擬的,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。經過數劫的努力,他的無邊願力終於幫助他成就了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——西方極樂世界。從此成為了十方一切諸佛都共同讚譽的阿彌陀佛。眾生通過念佛一心來到西方極樂世界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惡道,與諸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等聚會一處,能夠聽受佛法,而且壽命無有窮盡,還可以知道各處其他眾生的心念和命運,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。《節錄參考-佛說無量壽經》

 

 

 

3. 南無東方藥師佛

 

藥師佛(梵文:भैषज्यगुरु,Bhaiajyaguru)(藥師如來),全名作:藥師琉璃光如來、藥師琉璃光佛,為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。

 

以琉璃為名,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靜無染。東方另一佛國曰「妙喜世界」,其佛為阿閦佛(不動如來)。

 

琉璃世界中,有日光遍照菩薩、月光遍照菩薩二位脅士,協助藥師佛弘揚佛法,合稱為「東方三聖」。太陽代表智慧,月亮則代表慈悲,顯示修行是無論晝夜,這念心皆要保持如日光、月光般地光明、清淨。白天,這念心能作主,照天照地;晚上,這念心也能作主,不作夢。如此日夜精進不懈,必能成就佛果。所以,此二位菩薩代表因地的修行,修德有功,即可成就同藥師如來般的莊嚴佛果。

 

  藥師如來因地修菩薩行時,曾發十二大願,其中包括他成佛時身體清淨明澈,宛若琉璃。願除一切眾生病苦,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。其中第七願: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,眾病逼切,無救無歸,無醫無藥,無親無家,貧窮多苦,我之名號一經其耳,眾病悉除,身心安樂,家屬資具,悉皆豐足,乃至證得無上菩提。」因此,若人能以恭敬心,供養藥師如來,或稱念藥師佛聖號,即能消災延壽,醫治百病,解除各種頑疾痛苦,遠離一切貧窮。要濟助所有病苦、身體殘缺受損者,還有災障者免難消災。所以藥師佛有又有「消災延壽藥師佛」之稱。《節錄參考-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善本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